看多报刊电视后不禁感慨,今年分明是个“N年一遇”之年!刚进2010年北方就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着西南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现在全国各地纷纷迎来“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媒体报道从南到北多条河流最高洪峰“千年一遇”…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人们看到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它是顶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N年一遇”不是周期是概率
水文上,“N年一遇”有个更科学的名称“重现期”。根据某地长期水文记录, 可以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洪水重现期为百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那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同地方概率为1%的洪水大小并不相同,常年干旱地区“百年一遇”洪水,搬到长江流域某支流就可能变成“五十年一遇”。政府在确定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当地的重现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N年一遇”不是说每N年灾害就会发生一次,它只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50年一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媒体滥用词汇。因此强烈建议媒体在提出“N年一遇”之前,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
N是算出来的, 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2007年高考,湖南文科考生面对这么一道数学填空题:根据如下某河流水位概率分布图,选择该河流平均至少一百年才发生一次的洪水最低水位。实际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是这么算出来的。某条河过去400年,水位50米出现过4次,发生概率为1%,是“百年一遇”洪水。今年发大水水位涨到50米,那么明年统计时50米水位概率就成了1.25%,这样50米水位就成了“80年一遇”洪水。但是统计样本和方法本身就存在误差,所以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五十年,一百年。
N不能随便乱放大
“N年一遇”是历史统计,需要足够多的样本数,N比资料年限小的时候才可靠。比如,只有一百年水文记录的河流,计算它“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级就已经比较勉强,更别说“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我国水文历史记录很久远,有的地区洪水和干旱的历史记录达到上千年。然而气象灾害的降水、风速、温度等要素在现代观测仪器发明以前很难获得。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才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那些所谓“五十年一遇”甚至“一百年一遇”气象灾害的说法非常可疑。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也就五六十年,又怎么确定历史上平均一百年才会发生的气象灾害?其实气象专业报导的常用说法是“降水量(温度)达到N年来最高(低)值”,一传二传就成了“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
N年一遇 和 N年不遇
就差了一个字,“N年不遇”像是“N年一遇”的山寨版。它的意思可以被理解为过去五十年里都没有出现的灾情,也可以是发生概率低于2%的灾情。它的频繁出现让本来就鱼龙混杂的“N年一遇”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只是要描述灾情有多严重,完全不涉及灾情罕见程度。为了避免混淆视听,建议改用“近N年未遇”。这样媒体讲得放心,观众也看得明白。
修改版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沙发?第一次兴奋中 还没看
恩看了 就有人爱危言耸听 相信科学
我觉得这个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报道可能有失科学的严谨性,另一种可能是我们的气候已经发生质的变化。
你说的没错,我怀疑他们(指气象部门)还是拿着先辈们的模型和数据在做研究。当今的气象研究应该有更新的理论,更新的设备,更复杂的庞大的体系,更明确直观的模糊推测,更广的覆盖领域,更多的与国外气象部门信息交流,更多细微对全局影响的研究,更开放的平台,更多的新的一手资料,、、、、。而且我怀疑对于当前的全球气象气候问题以前的大部分稳定模型已经不适用了。
唉!怎么就没人大胆的提出新理论呢?!
政治当头,官稳为先,没事去提啥子新建议,不就是赌博吗?话说回来还是中国学术太官僚。
推给妓者...不厚道罢...
这种描述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实用,应该趁早改掉了。
这属于那种典型的 虽不明但觉厉的命名方式嘛
或者说典型的故弄玄虚 而且毫无实际价值
还不如像地震烈度那样 根据毁伤程度 来衡量呢
近几年的新闻中一直是有听说这些N年一遇的情况,难怪我一听就觉得很不是滋味,被雪歌一说就明白过来了!政府部门是在推卸责任是真啦。
我亲爱的祖国,应该要象个男人一样竖立在东方啦!
近年灾害多发,难道真是有些人危言耸听?为何不用心想想是否是事实,之后以提高警惕呢?
他们都2000年一遇了……不知道是怎么推测的
根据已知的数据,建立一个概率分布模型,然后就可以确定对应某个数值的概率,也就是N年一遇。
你不觉得仅仅50年的数据样本太小吗……
也许可以用chernoff bound来给出一个N的下界:假设你测量的数据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方差,那么由你本次测量结果与期望的偏离程度可以给出一个本次结果的N的下界……
不过Chernoff Bound得到的是个很松的下界,因为它没有对样本的分布作任何附加假设(只假设期望和方差存在并且已知),比方说实际上100年一遇的东西你用它来估计下界,说不定就只能估计出来“至少3年一遇”这样的数据;我严重怀疑得是什么样的数据才能让你用Chernoff Bound估计到2000年一遇……
我是搞水利的,确实是这么做的。
经典的做法就是将数据都点在机率格纸上,用皮尔逊3型曲线来拟合
当然,比较大的洪水是通过历史调查来确定流量水位的,那些千年一遇的洪水,也只是人们的估计。实际千年一遇的洪水,可能药再过950年才能确定吧
嗯,谢谢您的回复,长见识了
不过维基百科上说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Log-Pearson III is the default distribution for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但是没有给出资料来源……不知道是不是你们用的就是对数格纸?
发生频繁,是否要修正N年一遇的标准?因该像GDP一样华丽才行吧!
我觉得现在问题不是N年一遇到底是如何界定的。现在很多地方的报道都不是以N年一遇的啥啥这种形式,而是“N年来最……”来表述的,如50年来最热的夏天,68年来最大的洪水,等等
我觉得环境真的已经在人类的破坏下不堪重负了。解释科学的说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真正重视环境问题,才是更为重要的。
那么传说中的大洪水有是几年一遇?
三峡大坝可抵万年一遇洪水
2003年新闻【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3-06-01/0854176837s.shtml
2007年新闻【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08/085711774700s.shtml
2008年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http://news.sohu.com/20081021/n260148246.shtml
2010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http://news.qq.com/a/20100720/000013_1.htm
"因此强烈建议媒体在提出“N年一遇”之前,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
直接扔给记者啦
难道是“替党说话”。。。
你不知道这个东西已经被批驳过多次了嘛?它事实上将几个不同的东西混乱列举在一起了。。。
还没看过批驳。。。
但是我攒这个的意思是:
这难道不是砖家、官员们在胡乱的放卫星吗?
这样的行为和地震局砖家辟谣:近期不会发生地震,貌似异曲同工。。。
当然从概率上说:今天说“万年一遇”,明天就遇上了这事儿,比中500万的概率高多了,赶上了,那木办法呀
可是需要这些官员、砖家,给公众些靠谱的说法
也有可能是天朝妓者们,搞歪曲了砖家、官员的意思
神奇的国度。。。
写文章也要更严谨些
介四儿貌似还真不该“记者”去“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
当然如果有这样的记者,也是读者之福。。。
依然赞神奇的国度。。。
木办法,屁民还是要好好讨生活。。。
这个就是记者搞混了
所谓万年一遇,是说遇见万年一遇的洪水,三峡坝体足够坚固,不会垮,至于三峡往下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千年一遇,是说遇见千年一遇的洪水,三峡调度配合荆江分洪区,不会给下游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百年一遇,是说不用启用荆江分洪区,光三峡自己一个大坝就能搞定
不能全靠三峡,是因为三峡只能管长江中游荆江一段,到了下游,比如说什么南京上海之类的,那就不是三峡能管的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觉得记者在稿子里没说清,广大老百姓不得不产生联想。
為了讓老百姓產生聯想,妓者們以它們松子大小的腦仁搜集了多久的資料才搞出來這些的啊,妓者不容易啊.
"雪歌"没听说过"新华社通稿"这样东西?
非但忽略掉了“新华社通稿”
还回避了馆猿、砖家、叫兽们这些天朝物种
要记者去查证。。哈哈
当然天朝妓者这个群体也挺那哈
嗯,好吧,你们比我更了解媒体。。。
自古就有这种论调
做出“N年一遇”这个预测不一定要观测N年以上吧。比如你测了50年的水位,发现每年的水位能很好的用正态分布描述,那在两个方差外的水位就可以预测说是“百年一遇”了。当然,这个例子不一定准确,但是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支持松鼠会的普及知识的义举,呵呵,这样的文章,普通人发,会被无知网民扣上五毛帽子,期待有一天有人来给松鼠会扣五毛帽子。
“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哈哈
很中肯,很好看
“N不能随便乱放大”一节,“那些所谓“五十年一遇”甚至“一百年一遇”气象灾害的说法非常可疑。”我觉得这种表述不妥。因为,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数据,建立一个概率分布模型,然后就可以根据测量的数据,确定其相应的概率,也就是所谓的“N年一遇”的N。当然,这里的结论,只是理论上的预测,至于准确程度,完全取决于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的符合程度 了。
另外,“历史会稳定重现”这个假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模型就没法建了。
这种说法的字面意思太骇人听闻。
另外,最近这些年的现象是不是没法套入原有模型了?
跟上回用数据说话有点雷同。希望咱们国家不要说这么有艺术,你要说是国家忽悠人吧,他说我没这个意思,是你自己理解错了。
啥也不说了,希望国家用数据说话呀
之前也在纠结于所谓“N年一遇”指的是程度上的还是概率上的问题,看过之后豁然开朗,受教了……
其实,我觉得就算拿50年的数据,有时候也可以勉强推测一下百年或者是千年一遇的事情。简单来说,如果这50年的数据分布和某一个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GAMMA分布等等),而且又有模型支持这个理论,然后你就可以拿这50年的数据进行拟合估计(什么矩估计、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水晶球了),然后最后得出具体的分布参数,然后就可以求得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事情了。其实,我一直觉得什么千年一遇,万年一遇是明显的用词不准,让人感觉是一千年肯定要碰上一回或者是一千年只可能会碰上一回。准确的用词是,这事的出现机率是?%。事实上,连续两年出现千年一遇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再有,还有这些出现的事件是不是互相独立的呢?有没有相关性?就是今年出现过的事情明年还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玩意儿要用到时间序列测自相关性。
另外这里要注意千年一遇这个一般都没说明白是头还是尾,就是千年一遇的少水,还是千年一遇的多水?这个一般都没讲,因为假设是多水的情况少一点,少水的情况多一点,可是如果刚好是正态分布的话,这种说法就会有缺陷了。
受教受教
在这里把所有关于用少量样本建模的个人看法一起表达好了
正如大家所说 建模都要先有假设 正态分布的确是大自然的最爱
据我有限的拟合经验告诉我 样本越少 每个点的贡献就会越大 换句话说就是结果越不稳定 添几个点删几个点 得到的所谓的"千年一遇"值就会千差万别 更别说你稍稍调整一下你的拟合参数...
总之我觉得这种计算用来做科研假说之类的可以做 拿来下定论做决策就不靠谱了...
样本多当然越多越好。但如果你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只有有限的样本,怎么办呢?比如化多少人力物力修堤。那就要用做科研的方法做决策,而不是拍脑袋对吧。这不就是所谓的“科学决策”么。
10年一遇的好文章啊
有意思,这种科普蛮好的。
我果然是千年难得出一个!哈哈哈哈哈哈
这篇文章写的好,科学是思维,不是结论,拍脑袋不是思维,赞一个!!!
好吧,我加一个有点不同的意见吧。就算我们所听到的N都是正确计算出来的(虽然我不相信这一点),我们也还是有可能觉得年年遇到“N”年一遇。比如说,全国大大小小的河流,可能发洪水的河流就不止100条,那么期望每年就会有一条河流发“100年一遇”的洪水;而我们面临的灾害又不止是洪水,还可能有干旱,地震,强风,酷暑,严寒,雪灾……合在一起看来,也许每年都听说一两个“百年一遇”也不是不正常的。
不过以上内容只是想给大家一点不同的视角。我明显觉得最近3年的气候非常奇怪……
真希望再来一次 彗星撞地球的壮观景象~那应该是千万年一遇了吧~~~~
瞧这心态。。。
话说如果改成近N年不遇 那新闻标题就很难吸引人了~~~~~~~~~~~~~~~~
洪水重现期为百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那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
-------------------------------------------------------------------------------------------------
这句话显然有问题。“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必须要加上一个时间段(这里是一年)才成立
多谢提醒,这里确实不严密
考虑到是在讨论N年一遇,文章就把#%默认为每年发生的概率了
近N年未遇 是没办法用滴。。。你明白的。。
自然灾害,也有社会因素在里面。。没办法。
长江三峡的水位资料是不是来自于白鹤梁的那些石鱼石刻?看了个介绍说是最早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总共一百多处。
我有个外行的疑问:时间是一千年,但是数据点的疏密肯定有变化的,近五十年可以精确到每天,而前500年连一年一次都保证不了。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对于统计结论会有影响吗?比如说有一个水位,后50年出现了5次,前950年才出现了5次(可能是因为记录少)。那到底是10年一遇,还是100年一遇?
个人觉得这算是观测数据时间分辨率问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差值啊滤波啊之类的)来弥补,是会存在误差
也许归根到底,和地球的历史相比,人类的历史实在太短。我们觉得5000年10000年这个N很大,对地球而言,也许连做个变化的时间都不够
怀才不遇啊!!
原来N年一遇是这样的解释~一直不明白~当然现在好奇的是计算方式是怎样的呢~
本文章,政治幼稚
N火了
一楼比较牛啊!两秒钟就看完了!莫非这就是江湖上失传百年滴 一目千行 大法?
王小二 说: 2010-07-25于23:16沙发?第一次兴奋中 还没看
回复
王小二 说: 2010-07-25于23:18恩看了 就有人爱危言耸听 相信科学
回复
一楼乃百年一遇的神人也
凤姐六百年一遇。
我文科,湖南的,07年高考的时候,为什么没看到这个数学题??
难道我失忆了??
当年在石家庄上学,分别在02年03年两次去过岗南水库,第一次去看到了一条N高的大坝,第二次去看到N高的大坝上面正在施工,工地上打着条幅标语:“使水库能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意同,原文已不详)。当时就很纳闷,这帮人怎么算出来的“万年一遇”,怀疑有拍脑袋行为。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果不其然,解我多年心中困惑!
又查过了资料,当年岗南水库的加固工程直到08年才完成,还真是浩大!并且在不同的网站查询大岗南水库的抗洪标准是5000年一遇和10000年一遇两个标准。
学习
建三峡的时候,号称可以帮助长江流域抵抗万年一遇的洪水;后来,洪水来了,挡都挡不住,有关砖家和叫兽又改成:可以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再后来,实在不行了,就声称可以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明年,估计会说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这些拍脑袋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天朝的数字有哪个是可信的?
去年的长江大水,三峡就挡得挺好的,我记得一个月的平均流量超过了98年,但98年那叫一个鬼哭狼嚎啊,有了三峡以后,很轻松就度过去了
这位同学看看前面的回复。这些说法是针对不同情况下提出的。不要望文生义
老是喜欢歪曲人家说法,提出10000年一遇才叫傻,中华文明5000年
ps:只要你不去谣传,大部分数据都是有的考据的,你去谣传,没有一个数据可以考据的。
推卸责任是真的,用这种奇怪的表达方式……悲哀。
其实,你们想想,在内陆地区拦江建坝堤,使内陆本身的气候局部改变,打乱整个气候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问题是现有的技术就会很肯定的认为就是没影响,且,关于这种影响也没有人来深究。
降水主要来自海洋,只有及封闭的小区域的气候才会受人工建筑影响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N年不遇的年代
雨量不变,土地的涵水能力变了,效果当然不一样了,其实N年一遇说的没错,人家指的不是变化了之后的环境而已
气候恶化程度达到了前所不能预想的局面,这是N年遇到,变成了很快就能遇到。
年年如此,如此年年。
tc v5 总以此为借口而逃避责任。
读者一看千年一遇的标题,就会想,千年一遇是啥情况,我看看去.这样就吸引住眼球了,
如果你换了普普通通的标题如降雨多少毫米什么的,读者顺手就翻过去了.
能拿出查过的资料来证明就可以说 拿不出就是装那啥
N年真是难得,我们得珍惜一下。
河蟹文不多看
1 天滅中共
2 壞事不可用審美疲勞來形容
3 末段又來河蟹
“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只有均值没有方差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总是想要问什么 这上面就有什么可以看。。。
61年一遇这种说法一看就是非专业人士说法。说多少年一遇就是概率上来说多少年会遇到一次,这就是统计平均数据,既然是统计平均数据,就存在比较大的误差,所以我们一般说一年、五年、十年、五十年、百年一遇,绝对不该说61年一遇,要不就说60年一遇,或者可以说61年来最大。
学维稳会
煞风景没事,一贯煞风景也没事,怕的是长期一贯的选择性煞风景。
大雨之后不谈救灾,主页上只有首标题加色推荐《N年一遇的大雨为
何年年遇?》来证明政府说法没错。
奶粉含汞事件后,发《奶粉汞含量异常是怎么回事?》,论据居然是
美国只对鱼类等食品有汞上限,没对儿童奶粉有汞含量限定——除了
中国,谁会想到儿童奶粉里含汞?
首先,他们科学水平并不高,其次,他们跨界,且选择性发言。
中国目前,其实各方面水平都差,都可煞风景。但某一方面绝对
不敢得罪,只写敢写的,当然就成了选择性的煞风景。
[...] 在一次又一次的“大雨倾城”中,常常会出现“多少年一遇”的概念,似乎是在为饱受诟病的城市排水系统喊冤。事实上,的确有一个名为“重现期”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长的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通俗点说,“多少年一遇”似乎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请看《“N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