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前,专栏写手姬十三还是一个很纯粹的科普作者,一心钻研着如何用他的文字来传播科学之美。数月之后,当本报记者再次与这个年轻的神经生物学博士相对而坐时,姬十三已有了多重的身份。他是“科学松鼠会”的掌门人,是一个集结数十位优秀科普作者的幕后推手,更是一个承载了更多责任、理想和困顿的“科学创业者”……
■文/本报记者 周逸摄影/本报记者 马建平
没料到如此火爆
连姬十三本人也没有料到,一场小小的读者见面会竟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
2月21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3楼大厅被一群年轻人挤爆。他们席地而坐,有人端着相机四下扫描,有人捧着书埋头苦读,更多人昂着头,时而哄堂大笑、时而神情专注、时而发出声声惊叹。
上台发言的也来自各行各业,大学老师、天文学者、翻译、杂志编辑、精神病院医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千奇百怪,从魔方表演到两性话题,热闹程度堪比任何一场产品展销或者职业招聘会。
其实,这只是“科学松鼠会”的一次读者见面会,他们的新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已经加印了两次,总印数达1.5万册。台上的诸位都是松鼠会的核心写手。
策划这场见面会的姬十三只能不停地跟记者说抱歉:“采访恐怕要延期了,我实在走不开,没料到……”话音未落,就被一群粉丝堵住要签名、拍合影;然后,又好似被绑架了一般簇拥下楼去。
就这样,记者错过了原本约定的采访,却见证了“科学松鼠会”的魔力——难以想象,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活动里,最冷场的时候竟然是抽奖环节。
我是最差员工
三天后的中午,在天钥桥路上的一个咖啡馆里,姬十三点了一份鸡肉芝士饭和一杯芒果汁,这是他的早中饭。因为前一天晚上跟朋友聊到两点才睡,他险些又误了采访。
“现在忙得几乎都没有时间写东西了。”他解释道:“要想办法让松鼠会活下去,不容易。”
热爱科学是姬十三创立科学松鼠会的最大理由。不过在硬币的另一面,松鼠会也成了姬十三甜蜜的烦恼,使他必须告别单纯快乐的写手生涯。
科学松鼠会是姬十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发成立的群博,意在“用文字传播科学之美”。之所以叫松鼠会,是因为他们把科学视作难啃的坚果,而自己则是剥开坚果、共同分享的松鼠。这个民间组织一开始只有几十个人,刊出一些有趣的科学短文,属于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去年4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奇文共欣赏,迅速成为全国最有人气的科普网站。
可随着松鼠会博客流量的增加,姬十三发现原本运作良好的模式有问题:“目前从我而下,松鼠会台前幕后10多个管理人员都是义工,但几乎就像全职员工一样在付出。”科学松鼠会的作品面向普通大众,可是对会员的要求却相当高,核心成员许多是硕士以上学历,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身为领袖的姬十三便是典型案例。目前他在一家美国百科网站任编辑,新年才刚过,公休就已经用得干干净净,还时不时地要请假外出为松鼠会奔走,一走就是两三天,“老板见到我这样的员工,确实很头疼。”
愿做社会企业家
苦恼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姬十三强烈意识到松鼠会眼下的第一要务,是自给自足。;曾有一家同类型的科学网站,数年前也是科普界的领军人物,每两个月出一份电子杂志。但2005年之后,更新就逐渐减少,论坛也关闭了。原因很简单——核心成员由于工作原因逐渐退出,参与者的热情自然冷落了。“松鼠会现在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那家网站,但站得越高,跌得越疼,这个道理我懂。”姬十三说。
贩卖“科普”概念的想法由此而生,姬十三的身份转变也自此开始。2009年初,松鼠会的文化传播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
姬十三是总经理,可他连名片都没有印。“千万别叫我姬总。”他希望淡化公司的色彩,因为虽然现在他看不到公司盈利的希望,却也固执地不想给这个网站引入太多商业元素。“我想做一个社会企业,首先是社会效益,然后是企业利润。也许经营10年之后,这个企业一分钱都没赚,但只要能生存,就是胜利。”这勉强能算姬十三的企业愿景。
不过姬十三确实正在努力地改变着,他的书桌上已不再是清一色的《自私的基因》、《裸猿》、《裸女》、《身体使用手册》和《万物简史》,还多了管理学和经济学。
“科学是了解自然界怎样运作,而这些书告诉我一个企业怎么运作,我觉得背后的道理都一样,所以不会枯燥。”
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问姬十三卖的究竟是什么,他回答得很泛泛:“科普。”商业模式呢?仍在探索阶段。核心团队有多少人?他挠挠头,目前还都是义工,执行力比较差,谈不上核心团队。他仍然矛盾于商业带来的便利和制约之间无法自拔,既希望能有条件施展拳脚,又不想被过多干涉。作为企业主的姬十三才刚刚上路。
在注册这个公司之前,姬十三也曾经做过许多别的考虑。比如说让松鼠会挂靠一个官方机构,或者干脆成为一个NGO,靠接受资助存活下来。但这些想法最终都被否决了。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人,不愿意妥协,不愿意被压抑,而个性让他最终把松鼠会带向了一个自由却艰难的境地。
“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今年是国际天文年,还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问世150周年。我们原本想做一个达尔文月,在上海、北京两地做一些线下沙龙,让公众了解进化论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因为人手的原因,活动停留在了姬十三的草案上。
如果资金足够充裕的话,他希望能够举办大型的讲座、论坛,包装明星科普作家,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图书,“目前科普的市场做得比较差,所以首要的是扩大市场影响力。”但这也仅限于姬十三的想象中。因为松鼠会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为媒体供稿和编著图书这样“微利中的微利”。这些钱勉强只够聘请一个专职的编辑。钱,这个俗到死的字眼却能扼杀一切活跃的创造力。“赚钱才是硬道理。”姬十三喃喃地说,也不是没有商家来找过,但他很谨慎,因为不想让商业化过多侵蚀公益,“寻找一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
不过姬十三不会干等着米下锅。今年,他会邀请读者走进真实的解剖室,参观真实的解剖过程,这是第一站。紧接着松鼠会还要搜遍上海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和科技馆,进入最核心的区域,探索其间的奥妙。
此外,与电视台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中。姬十三希望松鼠会能成为独立的内容提供商,制作许多集短小实用的科普短片在电视中播放。“我记下了朋友告诉我的一句话——要把松鼠会当成一个百年协会来经营。”100年,虽然我们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可已经能看见他身上的那份执著。
嗯,十三说“不想让商业化过多侵蚀公益”。我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我现在在黎巴嫩,这里的文化出版业非常发达。我所说的“发达”,意思是他们把商业运作和文化传播非常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中国目前重商的社会氛围下,文化人如果过于强调公益、理想,很可能会把自己逼入到死胡同中。不妨思路再放宽一些,交给市场去运作。把科学和文化卖出去,虽然可能略有铜臭,但至少让更多的人接触了,总比最后烂在手里好的多。更可能的是,真的是推普成为了一项事业。
一点胡说,请别介意。
中国的科普,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市场化,这也正是可以做的事。
是要找一个平衡的,偏向哪一头都不好……我是浙江人,应该不会太束手束脚的:)
看到十三的这句话,我感到踏实多了。
现在需要思考的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即要能够带着松鼠会发展壮大又不能诋毁松鼠会的品牌和精神。
我想为松鼠会做点什么,可又不知道能做什么
推出去,胜过烂在手里,赞同。
有招的出招数,有钱的请投资。。
太好了昨天某人还在嚷嚷上海一周!姬十三好帅!
今天去隔壁的报刊厅,上海一周就已经脱销了哦~老大您的魅力无可抵挡.
~
这张照片……你看我都不好意思贴出来……
难道上海一周是因为你脱销的??
哇~~~~~~~
文章里那张照片显得很成熟啊 一看就像某位成功人士
四月的头像又变回来了呢。书是被啃完了吧。
社会企业家。需要帮忙说吧,蓄势待发。时刻准备着。
第一天上松鼠会...最初在环球科学上看到姬十三,觉得居然有这么怪的名字...没想到在松鼠会又看到这么怪的名字。
年轻的神经生物学博士...本人9月上大学,不知大三填专业时还会不会填neuroscience,亦或是biochemistry/mathematics。存活在都想学经济的同学中确实会有动摇。
不过希望那时有足够的水平能负责任地加入松鼠会的松鼠堆里。
姬十三,科学松鼠会,已经成为科普作家实现理想的有力推动者!
祝成功!
希望松鼠会持久的办下去。
如果幕后事物缺人手,我愿意出一份力,没有钱也愿意。
老大要掌好舵啊!
傍大款的。有需要帮忙可以说。
以前看过《人体使用手册》,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一本可以当厕所用纸(如果不嫌硬的话),另一本倒是还不错。
不知文章中提及的是哪一本。
估计一个是《人体……》,一个是《身体……》吧?
貌似一本国内中医版,一本国外引进版
少放了一张PP。那张大的,拍的很帅奥!
最喜欢这句话: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了,呵呵。
趁世博将要来临之际我们的想想能不能把科普产业发扬得像文化产业那样有生命力。。。
科普市场潜力还是巨大的。包括我熟悉的心理学领域,没有几本真正达到科普水平的好作品。
不知道DISCOVERY之类的纪实娱乐频道算不算专业的“科普”公司,在国内不太成熟的市场主营“科普”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信,我们这里论坛讨论科普市场化已经翻天了。
松鼠们的公司……估计比较可能的模式首先会是出版社吧,接着可以出版自己的报纸和期刊,再发展成特许经营的连锁书店(我想开书店,这个货源就不成问题了,哈哈),然后进入电视媒体,想百家讲坛之类,把松鼠风格带到屏幕上~~不知道是不是南方人尤其我们广东人太实际,好像没什么人对科普这种东西有兴趣……这里就是块virgin land,完全有深耕细作的巨大价值~~但愿10年内会见到大江南北松果遍地萌芽。
十三的相片,咋一看有点像吴启华……?
Does anyone know this website? People could try to have colabo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 for sure could survive long long time...
http://www.kepu.gov.cn/index.htm
你好,感兴趣,想加入,谢谢!
十三兄,沧桑了不少啊。
“理想主义能走多远”——这是另一位以教育为事业的理想主义者在回顾十年历程的时候留给自己的一个激励。听起来虽然有殉道的感觉,但只要殉道者在,就有希望。
同门不同道,我已经选择彻底转行了。当年的神改委,如今也鲜有人再提——殉道者各奔天涯,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