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里,当兵刃交锋时,总少不了各种电光石火的特效。但如果用普通的刀剑去拍摄,其实很难得到这么酷炫的火花效果。这时候,就需要神秘的材料出马了。
首页 >> 电影
渊黑黮暗的海底亮起几束灯光,白色潜水器伸出龙虾钳一般的电子手臂,小心翼翼地在沉船的残骸间翻找。驾驶者屏息凝视摄像机传来的影像,门板搬开,铁箱映现,电子手臂用一种类似进食的动作,把来之不易的收获夹回潜水器前部的篮中,机械大手将潜水器提升出水,欢呼声响彻甲板——电影《泰坦尼克号》,就以这样的画面开始了漫长的故事。
《侏罗纪公园》首映到现在已经过去足足十七年了(天啊,都这么久了吗?)。这些年来,生物技术进展如此迅猛,那么,不考虑经费问题,现在能否造一个真的“侏罗纪公园”出来?
Inception抓人眼球的是它“梦中做 梦”和盗梦的情节设计。在层层深入的梦境里,入侵者盗走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控制梦中的意识,“我做你的梦”,两个 人的思想在同一个大脑中争斗……这都是令人看得过瘾的狂野想象。然而身为一个业余程序员和《集异璧》忠实读者,看到人在梦里死了掉进迷失域(limbo) 再也出不来,我第一反应还是忍不住叫出来:“哇,堆栈溢出!”
很多电影里都有这样的狗血情节:在关键时刻,主角的金属制护身符刚好挡住了射过来的子弹。当然此处的“护身符”可以等价替换为怀表、徽章、项链……甚至大排档的桌子。
与此相反的是另一个常见情节:一枚子弹从一个人身体穿过又打中了另一人,正所谓一箭双雕。
自相矛盾吗?人的身体比不上一枚薄薄的金属片?不同的枪效果不同?或者这只是,主角不死配角必死效应?
第五期征文作品赏析(七):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说“晚上也要有!”,于是有了爱迪生,很快爱迪生就奉旨发明出了晚上的光。上帝说“要让人们看到我!”,于是便有了画家和雕刻家。上帝说“要能动的,笨蛋!”,于是有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