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测出高於正常值40倍的辐射值——这个怎么理解?据说有官员表示这个值还比不上中国某些地方的本底辐射,真的么?有网友自己购买了X-γ辐射剂量巡检仪,并对所在地的辐射环境进行了监测,这样真能测出日本的辐射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吗?
东京测出高於正常值40倍的辐射值——这个怎么理解?据说有官员表示这个值还比不上中国某些地方的本底辐射,真的么?有网友自己购买了X-γ辐射剂量巡检仪,并对所在地的辐射环境进行了监测,这样真能测出日本的辐射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吗?
MIT核动力委员会的成员,对Josef Oehmen的文章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并将其放到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本站也对此篇文章,进行了追踪。
其实说来说去,目前的气候变化,或者说全球变暖,不过是一百年的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不到1摄氏度。对于每天白天黑夜十几摄氏度的温差来讲,对于多数地区冬季夏季的平均温度二三十度的变化而讲,1摄氏度似乎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数字,普通人实际上是不会从个人对温度的感觉中察觉到这个平均温度的变化的。那么,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究竟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变化是好是坏?如果全球平均气温继续升高,有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呢?哪些人类可以轻松适应,哪些人类很难适应甚至不能适应呢?
全球变暖似乎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则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其实,全球变暖是切实发生每个人身旁的事情,它会对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造成影响,衣食住行可能都会受到全球变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普通民众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全球变暖知识,并积极从自己做起应对全球变暖。
人们研究气候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了解,未来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对未来气候的预估工作。IPCC从第一次报告开始就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在预估的方法方面,相关研究已经有了很明显的进步。目前进行预估使用的仍然是各个气候模式,而这些气候模式往往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使得预估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在具体数学方法上也有进步。这就导致了预估结果也有进步。这个图说的是前三次评估报告进行的预测与实际观测结果之间的比较。
目前研究者对气候变化进行归因研究主要依赖的工具就是模式。这些气候模式实际上是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气候系统非常复杂,考虑的因素众多,不仅仅地球上不同的地域有着完全不同的气候表现,不同的气候现象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所以要比较准确地研究气候问题,很难使用简单直观的方式来演示,因此选用了模式的方法。由于是数学表达,这些模式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优化,对过去和现在的气候现象进行分析,并根据模式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末次冰期结束之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动物就有区别了。人类发明了牧业、农业以后,就开始逐渐主动改变周围的环境,当然在历史上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面,这个过程都是非常缓慢的,所以能够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小的。末次冰期结束后一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地质学上成为全新世,属于第四纪,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全新世里面还可以继续分期,有几种不同的分法。IPCC使用的分类方法,把全新世分成早、中、晚三期,分别对应着升温期、高温期、中温期。从名字就很明显的看出,全新世的温度变化,是先升温,维持高温,然后降温。
在人类开始有能力对气候影响之前,地球的气候是怎么变化的,是不是也有这么快的升温过程呢?对于有仪器记录以前的气候变化,人们不可能再去直接测量了,不过大自然的变化总是有一些痕迹可循的,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就可以推断出古代气候的变化情况。比如在冰川钻孔可以取得过去的温度数据,还可以分析海洋沉积物孔隙水变化,对冰川变化范围进行测量等等,从里面寻找到各种气候信息。
讲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是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其实大海并不是一个平面,海洋不同地方的海平面高度并不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大洋之间的海洋高度能相差不少。人 类关心的,观测到的,实际上是沿岸的海平面。
坎昆大会开幕,挟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之余威,公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是一天热似一天。不过,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一种声音也在不断蔓延:强冷空气不断出现,很多地方都闹开了雪灾,类似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明明是“全球变冷”,哪有什么“全球变暖”啊!
因为一场大火,“聚氨酯”天下皆知。在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之后,公安部消防专家指出,聚氨酯保温材料是致火灾的五大因素之一。很多人开始担心自家所在楼宇中的保温材料是否就是聚氨酯制品。也有人在网上呼吁,完全禁用聚氨酯,甚至立即拆除全国所有楼宇中使用的聚氨酯材料。那么,聚氨酯该不该禁用呢,应该在现在就禁用吗,如果禁用聚氨酯,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