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物爱好者“自然观察”的深入,人们总会问:自然环境是在变好还是变坏?它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我从哪里可以获得有关的信息?观察整个自然环境的变迁,你会得到答案。
随着博物爱好者“自然观察”的深入,人们总会问:自然环境是在变好还是变坏?它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我从哪里可以获得有关的信息?观察整个自然环境的变迁,你会得到答案。
不管如何,地沟油虽然不能进入食品,但作为工业原料它还是有用武之地的。食品工业生产食品,是必须与其他工业进行物理隔离的。不仅是地沟油,哪怕是可食用的工业原料(比如淀粉),一旦进入了非食品产品加工厂,再出来也就不允许进入食品产销链中。
我并不是原则上反对改变自然。很多改变只要控制得当,可以无害甚至可能有所益处。然而,这是我们带来的改变,我们应该预料到它的后果,并为此负责——哪怕不考虑道德意义,也不该忘记,我们的整个文明都建立在自然生态之上,它们跟不上我们的步伐,终将令我们也随之崩塌。
当有40多度的酷夏或几乎不下雪的暖冬出现时,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全球变暖”作解释。但在“全球变暖”之前,地球经历过一个称为“小冰期”的低温期。那时,人们更常抱怨冬季的严寒,而非夏季的酷暑。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小冰期,但能通过画作间接的感受那个“凉爽”的时代。
北京时间2016年8月1日晚消息,台风“妮妲”即将登陆,广东多地发布红色预警,并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台风在气象学上的名字叫做热带气旋,它行踪捉摸不定,破坏力巨大。来看看历史上那几场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台风,希望这样的历史再也不要重演。
人们需要理解的一个关键词是“可持续性”。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但我们现在并没有这样做。这个世纪余下的时间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大力建立并建设处物种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然后再尽最大努力去管理好世纪末可能出现的针对110亿人口的需求。
在科学上,认定孩子们的奇怪的发病和化工厂之间存在关联,可能并非如公众期许的一蹴而就,那么,科学家将以怎样的工作方式展开的后续的工作呢?不妨读一下20世纪末发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汤姆斯河镇的故事,看看那里是如何“成功的”将自己确认为儿童癌症集中发病区的。
从染料商离开巴塞尔来到汤姆斯河这一年算起,四百二十年前,一个人也在深夜离开了那座城市,他是一位牢骚满腹自学成才的医生,对化学的应用和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离经叛道。他逃离了自己的生活。虽然为同行不齿,这个游方医生却深信自己的理论终将胜利,尽管他无法预见这个理论在一个海外小镇的污染和迟来的补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汽巴、嘉基、山德士,这些最终在汤姆斯河造成严重污染的染料合成工业巨擘最初是怎样在莱茵河畔“大放异彩”,同时变得臭名昭著,并跨越大洋来到美洲大陆的。
19世纪中期,很多欧洲和美国的城市都用煤气和焦炭代替了蜡烛、动物油脂和木材作为主要的光热源和烹饪燃料。煤气和焦炭都是煤炭在缺氧状态下高温燃烧获得的,这个过程同时会产生黏稠而难闻的棕色液体,这种液体看上去很像给木质船舶做防水的松焦油,被称为煤焦油。但不经蒸馏,煤焦油密封性能不佳,还有毒,因而不易处置。
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都被海洋吸收了。这相当于1500亿吨,相当震撼。与人类世的其他许多方面一致,惊人之处不仅在于其规模,更在于其速度。不妨用酒精来做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 同样是喝掉半打啤酒,在一个月内喝完和在一小时内喝完,对于你血液化学组成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