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大话题。要想知道我们现在的温度上升是不是异常,我们得知道过去的气候变化历史。办法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利用贝壳。还记得贝壳的生长纹怎么来的吗?纹由生长速度决定,而对于冷血的贝类而言,生长速度和温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可以根据纹路的宽窄反推出历史上的温度变化。
气候变化是大话题。要想知道我们现在的温度上升是不是异常,我们得知道过去的气候变化历史。办法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利用贝壳。还记得贝壳的生长纹怎么来的吗?纹由生长速度决定,而对于冷血的贝类而言,生长速度和温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可以根据纹路的宽窄反推出历史上的温度变化。
由于南美洲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物演化的军备竞赛不那么激烈,因此在200多万年前巴拿马陆桥隆起后,南美哺乳类很快沦为弱势群体,被北美入侵者逼得七零八落。树懒、食蚁兽和犰狳是今天为数不多的南美土著残余,其中笨笨的树懒看起来最废柴。可要是了解到它们生活在地面上的史前亲戚,或许你就会多几分敬意了……
莲和睡莲的样子相像,主要是因为它们都生活在水中。在适应共同的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样子也变得越来越像。类似的例子,还有海豚和鲨鱼,它们的模样很像,但是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鱼类,只是为了更好地在海洋中生存,就“变”成一个样子了。这就是著名的趋同进化现象。
生物治理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除了重蕨类植物吸收重金属,还可以用藻类植物吸收污水里面过量的氮磷钾。还有,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科研人员还用向日葵吸收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呢。但是,吸收了大量重金属的植物如何处理,还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小朋友们可以来挑战这个难题哦。
研究显示,6000万年前的南美洲北部是一片比今天亚马逊平原还要炎热、潮湿的雨林沼泽,温度高出3—4摄氏度,降水量多出近一倍,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也高于21世纪。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地方,3米多长的鳄类、2米多长的肺鱼和巨大的水龟游弋其间。然而比起巨大的泰坦蟒,它们统统成了不堪一击的弱小侏儒。
有关恐龙的研究进行了很长时间,也进行了足够的科普工作和外展活动,但是一些传言和错误概念仍然生生不息。尽管《侏罗纪公园》和《恐龙星球》等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和纪录片足以把21世纪的最新研究结果传递给大众,许多人的看法还滞留在几十年前。
像韭菜一样,有不少植物的叶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气味,比如,萝卜叶子有点特别的辣味,薄荷的叶子有点清新的味道。在云南还生长着一种叫香茅的植物,长得像小麦它们的叶片却能发出浓浓的柠檬味的。如果能摘下一片叶子揉一揉,闻一闻能帮助你更快地认识花花草草呢,不过很多植物都是有毒的,所以不能因为觉得好玩就塞进嘴里哦。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是一个非常好的口号——这是从宣传角度来说。把保护的目标和日常行为直接联系起来,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策略,对于唤醒意识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现实来说,禁止贸易对保护生态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
秋葵区别于其他蔬菜的特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特殊的黏腻口感。有朋友认为这种特殊的黏液是蛋白质丰富的标志,但它实际上是由一种叫做多糖的物质决定的。我们对多糖并不陌生。清洗海带时感受到的那种黏腻的感觉就是多糖在起作用了;淀粉也是一种多糖,只不过它可以被分解成葡萄糖被我们利用,而秋葵和海带的多糖并不会被我们消化吸收。
有些禁忌可能其起源还算有点儿道理,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吃豆子,特别是不碰蚕豆,有可能和蚕豆在某些人群中导致溶血性贫血有关……但是一旦它变成了禁忌,就教条化了。别问为什么,这就是taboo。正因此,“XXX不能吃”这样的话特别有传播效果。而今漫天飞舞的食物相克和转基因恐惧都是它的特例而已。
现在,中国每年需要6500万吨大豆,而自己只能生产1500万吨左右。另外5000万吨从哪里来?自己种,需要4亿亩以上的耕地。拿这么多耕地来种大豆,那其他粮食的缺口又怎么填补?
其实,虽然"北京人"在国内教科书中的形象几十年来没怎么变,但国内外科学家一直没停止过对这些老家伙的研究与争议,有关他们的许多事情也与我们的传统记忆不那么一致了——比如他们的正式名称是"北京直立人"而不是"北京猿人",也不是今天中国人的老祖宗;他们打造石器和说话的能力并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强;而名为"猿人洞"的龙骨山洞穴,当年也未必是他们的幸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