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叶绿萝
奶制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奇怪的是,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人一旦喝过纯牛奶之后就会腹痛、腹泻,而且这种反应绝对不是食物变质导致的。许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便会把责任一股脑怪罪到牛奶头上。那么,真的是某些人天生就和牛奶五行相克,还是其中另有他因呢?
有这么一种“病”,叫做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得益不久前沸沸扬扬的牛奶“情绪传染”事件,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已经不陌生了。乳糖不耐的人不能有效地消化乳糖,而乳糖恰恰是绝大多数奶制品中都包含的重要成分。如果饮用牛奶后的不良症状表现为喝了一定量安全卫生的牛奶之后却腹胀、绞痛和腹泻,那么所谓的过敏就有可能是这里讨论的乳糖不耐症。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食品中,食用频率高、含乳糖量大的乳制品之一就是牛奶了,所以许多乳糖不耐者都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上述的症状。
要探讨乳糖不耐症的成因,得先从乳糖的正常消化谈起。乳糖是一种二糖,不能被细胞直接用于产生能量,故需先被分解为单糖。在消化道内存在着许多双糖水解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等,而乳糖的分解是由附着在小肠上皮的外表面上的乳糖酶(lactase)所催化的。乳糖分解D-半乳糖和D-葡萄糖为两种单糖后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而进入血液,并运送到各个组织细胞中参与糖酵解,为机体提供能量 [1] 。
乳糖不耐症者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们体内的乳糖酶的活性显著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由此导致的能量缺口倒是小事,因为人体还会摄入很多其他的营养成分弥补不能分解乳糖带来的缺憾;严重的问题在于,这样一来,乳糖无法在小肠中消化或消化不完全,那么也无法被吸收。于是,乳糖在小肠内不断积累,造成异常的渗透浓度差。同时,在大肠中,没有消化的乳糖会被大肠中的细菌利用,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体有毒,因而出现了临床上的乳糖不耐症症状,如腹胀、绞痛、恶心和腹泻等[1]。
读到这里,读者们也许会疑惑,如果这些乳糖不耐者没有乳糖酶,那么他们在婴幼儿时期是如何消化母乳的呢?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乳糖酶的活性是后来才消失的。几乎所有的婴幼儿都可以消化乳糖,然而乳糖不耐者的乳糖酶的活性在到了青年或成年之后便下降或者消失了[1]。现在认为,活性的丧失可能与遗传及后天感染和生活习惯有关。如果是遗传导致的,那么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乳糖不耐者的基因发生了序列改变或表达的障碍,导致不能合成出正常的乳糖酶[1]。后天的原因则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小肠的病毒或细菌感染,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还有些情况下,这种后天的感染导致的症状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旦治愈之后细胞正常活动时,又可以重新产生乳糖酶了[2][3][4]。
人类中发现的乳糖不耐症主要有四种:第一种称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Primary lactose intolerance),占全部病例的约70%,病因与乳糖酶表达时信使RNA的缺失有关。这种情况在不同地区所占比例和乳糖不耐发生年龄差异很大,工业和商品乳制品不普遍的亚洲和非洲很多地区比较常见,在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中约占100%。2002年,芬兰的研究人员还曾发现了基因多样性与成人乳糖不耐症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接受调查的236个芬兰人中,编码乳糖水解酶的基因上游不远处的一个碱基的突变与乳糖不耐症有100%的正相关[5]——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基因突变是造成这些受试者乳糖不耐症的原因。同时,在这些受试者中,还发现另一处突变与229人的乳糖不耐症形成有关[5]。
第二种是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Secondary Lactase Deficiency),也多为环境因素导致,例如胃肠道的各种疾病。小肠中的寄生虫感染可以导致乳糖酶的合成被永久破坏。肠胃炎也是导致暂时性的乳糖不耐症的一个常见原因,尤其是轮状病毒(rotavirus)感染导致的肠胃炎(也有感染后不发病的报道)。婴幼儿严重营养不良也可能会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症。
第三种即发育(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症(Developmental (Neonatal) Lactase Deficiency)。妊娠34周后胃肠道才能产生乳糖酶和其他的二糖酶。多见于婴儿,调整饮食对患儿有帮助。第四种即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Congenital Lactase Deficiency),即某种基因缺陷导致乳糖不耐者不能合成乳糖酶。在婴儿中比较罕见,但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对他们而言母乳或牛奶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而这时他们却不能获得维持生存的足够能量。患有这种乳糖不耐症的婴儿只能依靠食用经过处理脱去了乳糖的商品奶制品[2][3]。
乳糖不耐症在不同地区的发生率差异显著(见图1)。亚洲人(包括北美印第安人)患乳糖酶缺失症的比例高于欧美人。[编者注1]在泰国,大约97%的人不能耐受乳糖;而在丹麦只有3%;非洲某些地区的原住民也很少发生该病[1]。
图1 全球乳糖不耐症发生率
(来源: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Lactose_intolerance)
乳糖不耐症的发生年龄并不是一定的。据统计大部分的乳糖不耐者都会在5岁后发生症状,但是临床上也观察到2岁发生症状的例子,甚至在婴幼儿中也偶有出现。在中国和日本,约有20%到30%的人在断奶后4到5年内就发生乳糖不耐。儿童乳糖不耐症患者可能会导致发育迟缓,但对于成年人而言,不能消化乳糖并不是什么巨大的遗憾,对他们的身体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因为成年人的食谱多样,一旦发现患病,避免摄入乳糖即可。[4]现在许多国家都出售用乳糖酶处理过的乳制品,甚至有单独的酶制剂出售 [1]。同时,饮用酸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症状,因为酸奶中的乳糖大部分都已被细菌分解。如果一定要喝牛奶,每次只饮用少量(2-4盎司)也不会导致明显的症状[4]。比如在九成以上有乳糖不耐的日本,大多数人仍然可以每天喝200毫升的牛奶而没有任何不适[2]。[编者注2]
尽管很多人都有喝过牛奶后胀气和腹泻的症状,但是并非所有饮用牛奶后导致的身体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都是乳糖不耐症在作怪。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乳糖不耐症呢?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氢呼吸测试(Hydrogen breath test)
禁食一夜后服用水溶的乳糖50克。乳糖不耐者不能分解乳糖,所以肠道细菌代谢乳糖后会产生氢气,连同甲烷一道可以在受测者的呼吸中被检测到。测试大约持续2到3小时,每10到15分钟检测一次呼吸中的气体含量。正常人将得到一条水平的曲线,而乳糖不耐者将会呈现出峰值,即在摄入乳糖1至2小时后气体含量有50%到 100%的显著上升。
二、粪便酸性检测(Stool acidity test)
多用于婴幼儿。
三、肠道组织切片检查(Intestinal biopsy)
用于确认氢呼吸测试的结果,观察小肠内是否存在乳糖酶。[2]
虽然遗传的乳糖不耐症我们无法避免[4],但是还是可以努力留心避免症状。同时,平常饮食有度,注意食品卫生,也可以避免后天感染导致的乳糖不耐症。毕竟,对任何一个喜欢喝牛奶的人来说,被宣判乳糖不耐都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同时,如果有出现类似乳糖不耐症的症状,也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避免接触牛奶就行。因为乳糖也存在于许多其他食物之中,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早确诊,以明确自己是否患有乳糖不耐症,然后注意避免接触各种富含乳糖的食物。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乳糖不耐症并不等同于牛奶过敏。“过敏”指的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作出了过于激烈、甚至完全不必要的反应;而这里探讨的乳糖不耐症则是消化系统因为不能有效分解乳糖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牛奶过敏的患者过敏原是乳糖,那么可以用和对付乳糖不耐症相同的方法来避免过敏症状;如果过敏另有元凶,那么还应找出真凶,对症下药。
1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三版
3 Heyman MB; Committee On, Nutrition (2006). "Lactose intolerance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18 (3): 1279–86. http://aappolicy.aappublications.org/cgi/content/full/pediatrics;118/3/1279
4 Lactose intolerance-PubMed Health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PMH0001321/
5 Nabil Sabri Enattah, Timo Sahi, Erkki Savilahti, Joseph D. Terwilliger, Leena Peltonen& Irma Järvelä,2002. Identification of a variant associated with adult-type hypolactasia. Nature Genetics 30, 233 - 237 (2002) 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30/n2/full/ng826.html
[编者注1]本处删除“例如,约10%到20%的中国人和25%的日本人患有该病[2];”一句。因此句的理解有误,原句“Lactose intolerance levels also increase with age. At ages 2 – 3 yrs., 6 yrs., and 9 - 10 yrs., the amount of lactose intolerance is,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10%, 20%, and 25% in Chinese and Japanese”。说的是不同年龄段中的中日人群发生率。而非全体人群中的总发生率。非常谢谢热心读者gildor 、alreadydone、pasternak的指正。
[编者注2]本句根据pasternak的建议进行了修改。
我就一喝牛奶拉肚子,所以只能用酸奶了。
我曾经也是一喝牛奶就腹泻,后来上网搜了下,有人说乳糖不耐症是可以逐渐消除的。我就尝试循序渐进的改变。刚开始每天喝小半杯,逐渐增加到一杯。现在一次喝一升也不要紧。
亲身经历,证实了乳糖不耐症确实可以改变。
我练习了一个学期,结果是一个学期拉肚子,后来放弃了,泪奔。。。
现在喝舒化奶啥的,还好,各个牛奶牌子终于发现还有我们这种人类了。
你喝的根本就不是奶
看到王镜岩的生化我就震精了
有没有乳糖操纵子突变的可能造成?
操纵子是原核生物进行转录调控的元件,这篇文章主要是讨论的是人~我们没有乳糖操纵子
对。是我忘了。
我一喝牛奶就出鼻血,作何解?!
我是一个不耐受乳糖的人,但是我反对“乳糖不耐症”的说法。
牛奶主要是游牧民族的饮料,所以欧洲和蒙古人由于自然选择,对乳糖有很好的消化,而其他的民族饮食习惯中很少有乳制品,故多半表现出不耐受乳糖的情况。
交代以上,我为什么要说反对“乳糖不耐症”的说法呢?因为最初的研究是欧洲人做的,他们发现很少的欧洲人不耐受乳糖,以为是一种病,叫了这种名字,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实全世界大多数(约70%)都对乳糖不耐受,只有游牧民族的后裔有良好的乳糖代谢能力,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症”,只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参考方舟子写的相关文章)。
人类驯化牛不到1万年的时间,不耐受是很正常的,我们又不是游牧民族。。。
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蒙古地区的发病率也很高(80%~100%),这个用进化就不好解释了。对成年人来说不耐受乳糖不算什么问题,但是婴幼儿如果乳糖酶缺乏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
把乳糖不耐定性成一种疾病的确不妥。本来大多数成年人的主食里就不会包括乳糖,乳糖酶只在在婴儿时期表达,反而是一种巧妙的调控
个人认为 蒙古人喝的是奶茶 虽然也是乳制品 但也是经过加工和发酵的 所以乳糖含量应该是有明显下降的 在乳糖不耐受的问题上 记得教科书上写的 人种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欧洲白人明显要低很多 而黄色人种普遍都很高
发酵的乳制品乳糖确实会被分解掉,拉丁人也喜欢吃发酵的乳制品,所以意大利人乳糖不耐受比例也高。
应该说是食用非发酵乳制品的人种,乳糖代谢能力强于其他人种。。。
对引自维基百科那张图存疑,蒙古这样的牧场国家,居然乳糖不耐症的比例那么高吗?
我也不是太明白,看上去中国人大多都不耐受?可周围人不能喝牛奶还是比较少吧。起码家人和朋友间还没见过。
我周围有一些人有这个症状,表不表现出症状和喝的牛奶的量也有关系,有个日本的研究发现有患者一次喝下200毫升牛奶也没有明显症状;我们一般喝的小盒装的是250ml
伊利的那个什么牛奶分解了乳糖,喝起来还好,只是太贵
说穿了,任何一种酸奶都是预先分解了乳糖,达到了楼上说的效果。
内是假的,对我完全无效.话说,母乳对于成年男性也是不错的食物,但如果成年人乳糖不耐受,那么婴儿的成活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这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知道哺乳动物除了人是否都有高比例的乳糖不耐受呢?
其实母乳中乳糖的含量相当高,比牛奶还高。有资料说牛奶中约含乳糖4%,而母乳中含5%到7%。
另外,大部分哺乳动物也是乳糖不耐性的,也就是说在断奶后乳糖消化能力会下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猫,大部分猫都是乳糖不耐的。
分析得真好啊!
"约10%到20%的中国人和25%的日本人患有该病"
看图1显示中国地区的发病率是100%,是否是我理解有误?
Good point.
维基百科原文:
At ages 2 – 3 yrs., 6 yrs., and 9 - 10 yrs., the amount of lactose intolerance is, respectively:
......
approximately 10%, 20%, and 25%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意思是:在中国及日本人群中,2至3岁、6岁、9至10岁的乳糖不耐发生率分别为10%、20%、25%。
本文的作者完全理解错了意思。
在这组数据上面的表格中列出中国人群中乳糖不耐发生率为95%(共检查71人)。
是的~不同的地方提供的数据有差异,但是我也不能说一定哪个就是错的哪个就是对的……国内出的比较老的课本上面都是不在原文里面带参考文献的,所以现在也找不到原始研究了,只能是把数据都拿给大家看看
上面那条留言的意思是你误解了英文维基的原文,不是说英文维基与国内文章不一样。此外,你文章中的多处地方都误解了英文原文。建议你好好改改文章。
应该改下,麻烦描述罗列的四种乳糖不耐症中的第三种。而且第一种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Primary lactose intolerance)和第四种即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Congenital Lactase Deficiency)能简单说下区别吗?这两种人群会有交叉吗?谢谢
谢谢几位的指正,已经修改了此句。
《生物化学(下册)》 和 维基百科的数据怎么差距那么大?一个10-20%,另一个80-100%。到底是哪个数据啊?
从小就讨厌喝牛奶算什么?
亮点是最后那张图
泰国人好可怜…
莱昂纳多可以用这东西让一屋子的人死不见血- -
我喝了奶之后,感觉腹部会有气在动来动去的,稍有腹胀的感觉。好像纯牛奶才有这情况,其它好比如酸奶就没有了(小学、初中的时候,我喝牛奶会头痛,喝白开水也会,这现象怎么解释呢?期待大家回复我)
这是典型的乳糖不耐现象,参见其它评论。
这篇文章写得真差。逻辑混乱,前后不搭配。
那个国人乳糖酶缺乏比例应该是九成以上,请核查一下。另外哪怕是乳糖酶缺乏,国内也有过研究,成人一次喝160毫升也不会有事的。另外只要不是非常严重,牛奶混在其他食物中一起吃就不会有事了。
乳糖不耐症,说白了就是某些成人小肠中缺少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活性降低或者没有),但问题是人不能消化的东西多的去了,不能消化就排出去啊,比如植物纤维人体也无法消化吸收,为什么不会造成腹泻绞痛之类的症状?
在缺乏乳糖酶的情况下,人摄入的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进血液,而是滞留在肠道。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乳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腹胀、放屁。过量的乳糖还会升高肠道内部的渗透压,阻止对水分的吸收而导致腹泻。
而植物纤维虽然人类不能消化,但肠道细菌同样也不能消化,所以不会造成问题。
实在想不到这样的烂文都能发表出来。
文中关键数据前后矛盾,
"不同的地方提供的数据有差异,但是我也不能说一定哪个就是错的哪个就是对的……"这就是你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你自己都不知对错,发出来找骂呢?
松鼠会是不是特地不定期出个靶子锻炼大家思辨能力啊?
No one has mentioned Leonard yet.
难道大家都不看TBBT!!??
最可悲的是,我是游牧民族的后裔,或者说是 满蒙后裔,结果前些日子喝牛奶,发现我居然是乳糖不耐受……我27了才知道!难怪我一直不喜欢奶制品,甚至乳酪,原来是自我防御机制啊~~~
我和我家人从来都不喝牛奶,我从小就受不了牛奶那股奶味。好像南方人都很少喝吧.
牛奶不能喝还真没什么,有人肤质过敏那才惨呢,而且据说很多人自己并不知道,中国没关注这个事情
牛奶不能喝还真没什么,有人麸质过敏那才惨呢,而且据说很多人自己并不知道,中国没关注这个事情
我闻到牛奶的气味就想吐,只能喝酸奶
给这篇文章挑挑毛病吧,如果下面的话比较尖刻的话,希望作者不要生气。
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就不恰当。“有这么一种病,叫做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在作者给的英文维基链接里,并没有说这是一种“病”,而且它的英文名称中也没有“病”的意思。而且英文维基的第二句话就是“全世界估计有75%的成人在成年时出现乳糖消化能力下降的情况。其中北欧有5%的人会出现,西西里岛有71%的人,而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达到90%。”显然,如果有75%的人具有这种现象,这就不能称作“病”了。中文叫做“乳糖不耐症”,虽不确切,但已约定俗成,也就暂不比管它。但作者在文中通篇用“病”,“患者”等词,却在严重误导读者。依常理,有病就得治,患者就得去看医生。但这种“病”需要治吗,怎么治?
第六段第三行,“工业和商品乳制品不普遍的亚洲和非洲很多地区比较常见”,我对这句话有怀疑。当然,这句话来自英文维基,但我在相应的引用文献里找不到对应的语句。这句话的主要问题在于暗示了“工业和商业乳制品不普遍”是乳糖不耐症的成因之一,但从下面的地图来看,乳糖不耐症基本上是以人种区分的。如果说工商业是乳糖不耐症的成因的话,那么日本的工商业乳制品已经繁荣了上百年,比许多欧洲国家还长,为什么日本人的乳糖耐受性很差?
第七段则完全不知所云。第六段的“原发性乳糖缺乏症”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这种现象的起因,而第七段的“基因突变”是在说什么?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乳糖不耐症吗?可乳糖不耐症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历史上就一直存在。那么这个突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实际上,原文献的意思的确是说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乳糖不耐症的原因,但在摘要的最后一行也写了“对四个不同种族的1047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这个基因突变出现的频率与不同种族中乳糖不耐症出现的频率相同。这个突变与种族的松散关联表明这个突变是非常古老的”。也就是说,原文献是想找出乳糖不耐症的历史,而不是作者所说的“除此之外,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乳糖不耐症的一个原因”。
第九段的最后一句是明显的理解错误导致翻译错误。“有研究发现,一些日本患者一次喝下200毫升牛奶也面不改色,但大多数患者还是尽量避免大量饮用。”英文是:“Som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ost Japanese can consume 200 ml (8 fl oz) of milk without severe symptoms (Swagerty et al., 2002).”比较正确的翻译来自中文维基的:“比如虽然日本人九成以上有乳糖不耐,但大多数人可以每天喝200毫升的牛奶而没有任何不适”。
非常谢谢pasternak很认真的评论。根据评论,我们也进行了许多修正。只有一点想与您商榷,就是【如果有75%的人具有这种现象,这就不能称作“病”了。】,事实上在学术论文中也有许多采用“乳糖不耐症患者”“发病率”这样的表述。
当然可以了,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自小就被牛奶整过几次,因此对这方面更加关心一点罢了。“乳糖不耐症”的说法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作者在前面提到的四种乳糖不耐现象中,后三种确实是病症。只要作者在行文中不要给人以“这是一种病,需要治”的感觉就好。要知道,写这类文章时不但要考虑到怎么写,还应该考虑到读者(一般都是外行,而且不会逐字逐句地仔细看)会怎么理解。如果描述不当的话,读者的理解会彻底与作者意思相反。
题外话:前几天在超市里看到了“不含乳糖”的牛奶,大喜之下买了一瓶,结果发现味道很奇怪,就好象把一半的牛奶换成白砂糖一样,很不习惯。看来还得继续忍受乳糖型牛奶。
关于稿件的问题,您跟参与回复的外行网友商榷,实在不是好主意。
松鼠会自己的介绍中写道:“2)每篇文章都由编辑加以审核,大多数文章会经由“同行评议”再发出”。希望你们能够坚持这样的严格审核标准,对大多数文章(尤其是易出问题的新手文章)进行同行评议。
研究乳糖的专家有很多,大多数人也不会要求审稿费。几个电子邮件就能说清楚,何乐而不为呢?
非常感谢你提出的意见~我都认真看过了,以后会注意!
前面有人提出乳糖不耐症与游牧民族的关系,我认为这值得怀疑。乳糖不耐症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少喝点牛奶,或者喝发酵过的酸奶、奶酪(部分)就可以了。蒙古人习惯喝奶茶,其中奶的含量不到20%,所以喝得肚子发胀也没事。因此,游牧民族和乳糖不耐症之间并没有明确关联。从分布图来看,基本上与游牧/农业无关,更与工业发达程度无关。
考虑到乳糖不耐的基因突变是一种中性突变(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因此自然选择对这种突变起不到筛选作用。人类的先祖中,有的出现了这种基因突变,有的没出现,而这些突变就一代代传了下去,最后造成人种之间的差异。
我也是乳糖不耐的,小时候,一喝牛奶就肚子胀、拉肚子,难受得要命。因此从那时我就知道了一点乳糖不耐症的知识。但我现在的早餐却是牛奶泡麦片,每天如此。只要牛奶不超过一杯(200毫升),就没有任何问题。这恰好与那个对日本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俺也是
强烈反对把乳糖不耐受称做一种病。乳糖不耐受是正常现象而已,能耐受乳糖的才是突变的非正常人类。把乳糖不耐称做病,几乎是一种西方人的傲慢,或者是东方人的一种自卑。就像你是黄种人,皮肤比较黄,在西方人面前就觉得自己得了“黄化病”。——其实你不如说他们才是得了白化病。
何况,人干嘛要喝“牛”奶,豆浆多好。
该不会是不让成年的抢吃幼年的母乳的自然选择的诅咒吧~
嗯,这个解释貌似够给力。
个人感觉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说,这样也是有利的,迫使长大的动物改变食谱,而不会一辈子喝奶,进而变成宅猫、宅狗之类的。有利于种群的延续,所以就变成这样了。
请教各位一个白痴问题,如果乳糖不耐受,那牛奶里的那些营养有被吸收吗?还是在身体流流就走了?
这篇文章通篇以疾病的态度看待乳糖不耐受现象,说明作者对乳糖不耐受现象的认识从根本上完全错误。pasternak也在前面的回帖中具体的指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应并非此领域的专家。为防止文章误导大众和影响松鼠会声誉,建议松鼠会撤稿。
乳糖不耐受现象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常态,乳糖耐受现象却是近一万年来基因变异的结果。乳糖耐受现象来自多个从欧洲和非洲独立产生的基因突变,并随着人类的迁徙和混血逐渐扩散。
这其实是个挺好的题目,相关领域的专家应该可以借这个来讲一讲人类文明和进化之间的关系,引出诸如“文明是否加速了人类的基因层面的进化”、“随机的突变为何会殊途同归”等有趣话题。
一直很奇怪自己为什么经常腹胀,放屁,大便也总是不成形,难道说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话说我每天都喝牛奶,而且还很喜欢喝,昏……
看图一,中国在80%-100%的区间,是有至少80%的人不耐受?
感觉好像没有那么多人和牛奶拉肚子啊。
第二行写错了,是“喝牛奶”
“花叶绿萝”加油~ 作为新作者在松鼠里有压力是正常的,期待下一篇文章
“花叶绿萝”加油~
还是多多注意的好些
曾经早餐一喝牛奶必然拉肚子,但还是每天都喝,因为喜欢那个味道
一连喝了10多年
现在已经是一口气喝980ml装的盒装牛奶都无压力了
就此我想提个问题,乳糖不耐是否可以通过类似系统脱敏的方法解决?还是会“一旦拥有伴随终身”?
一个疑问,国内常见品牌的牛奶我都喝过,喝两三个利乐包没问题,小时候更是喝过据说是奶场直接打来的鲜奶都没有问题,但一到美国,只要是有乳糖的,基本就是乳糖不耐症的标准症状,和去乳糖的牛奶则啥事没有。难不成国内的牛奶都脱过乳糖?
附图下面的人名拼写错了,“著名乳糖不耐人士——TBBT里的Lenard”,应该是Leonard
看见王镜岩三个字我也震惊了!
有种说法 说美尼尔是综合症也与牛奶有关 请教 松鼠会的同学们
美尼尔氏眩晕综合症与进食水、盐过量致耳蜗内淋巴液充盈,压迫前庭迷路神经产生眩晕症状有关吧,禁盐限水(包括含水分过多的液体奶)至身体近于脱水状态,感觉有缓解该病症状的显著效果。
我是来看参考文献第一篇的。膜拜大神,考研保过吧
谢谢!不过我不考研:p 但是也要保过O(∩_∩)O~
因为网络问题几天没上,看到这么多评论受宠若惊啊,呵呵~第一篇文章就有这么多人热烈讨论,感动~~~谢谢大家提出的批评和鼓励~以后一定注意改进!
hehe
我检查过食物不耐受,查出来对牛奶和鸡蛋高度不耐受。这种不耐受和乳糖不耐受有啥区别呢!?
我说前一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甘肃 **牛奶导致学生腹泻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乳糖不耐啊
让我又懂了一个小知识,虽然科学不容马虎,但问题值得探讨
哇哦~~!!中国这么夸张……?
我身边有这种症状的朋友都好瘦哦……
我儿子9个月,最近拉肚子去医院检查,乳糖是++,医生让换奶粉,请问他这是乳糖不耐症吗?
还有他之前一直吃这个牌子的奶粉,并没有拉肚子,这次主要是病毒引起的腹泻。
我是空腹喝牛奶会拉肚子,可是累的时候喝了也容易拉,这是怎么回事?
“乳糖不耐症”应该不能称为病吧,耐了就好了。
二、粪便酸性检测(Stool acidity test)
多用于婴幼儿。
三、肠道组织切片检查(Intestinal biopsy)
-----------------------------------------------------
我觉得第三种方法多用于死人。
我从小就是 喝完牛奶就拉肚子 牛奶加热后再喝不会
难道天朝的牛奶都是三聚氰胺?
我现在经常牛奶喝多了就会肚子疼,我有点怀疑是乳糖不耐~ 而且我妈说我婴儿的时候就喝不进奶粉,喝了就吐出来~ 导致我现在都好瘦好瘦。。。难道在婴儿上罕见的乳糖不耐就在我身上发生了嘛= =